课堂,不应是由四面墙壁围合而成的“孤岛”,而应是连接书本和现实、教师与学生的“桥梁”。正值期中,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,教学办广泛征集了同学们对于心目中理想课堂的诸多想法,从同学们的反馈中,“打破传统教学局限、创新课堂呈现形式”成为大多学生的共鸣。本期我们选取了部分学生对理想课堂的畅想,聆听同学们对理想课堂的独特见解,为打造更加优质、高效、富有活力的课堂而努力前行。
打造沉浸体验的真实课堂
理想的课堂应是一种沉浸式体验,可以穿透书本、穿过墙壁,让抽象的知识都能被触摸、被感知;让学习场景从教室拓展至更为广阔的现实。师生间通过互动来拉近距离,你一言我一语间,课堂变成了思维共振、共同成长的地方。
会计252班郑佳妮: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,应打破教室的物理边界,拥抱科技的魅力。可以利用VR等3D设备,沉浸式体验科技为课堂带来的乐趣,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、可交互的情境,极大地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。
会计251班汪钰颖:我期待课堂是一个真实的“现场”。知识能从课本中“走”出来,通过项目制学习、角色扮演或走出校园,解决真实的问题。让我们感受到学习并非为了考试,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塑造我们生活的世界。
旅管231班朱曾妮:理想课堂应有更多互动体验,比如小组协作探讨真实问题,让我们从“被动倾听者”变成“主动探索者”。老师能够对我作业进行一些拓展,多多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,以及新兴的知识。
会计223班刘宇菡:我期待课堂是老师从一味灌输变成引导,点燃我们对世界的好奇。我向往“沉浸式”的学习体验。它不局限于书本,而是将知识与社会、生活紧密相连。我们可以通过项目合作、辩论和实践,将抽象理论化为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,在协作中学会沟通与共情。
营造无边探索的知识课堂
学科的边界不应成为学习的阻碍,学生期望在跨界碰撞中,形成更为立体、全面的认知体系。
会计252王卿竹:我期待“无边界”课堂,如哲学课老师可以加入人工智能的讨论,与我们探讨伦理与未来;文学赏析可以与社会学调查结合,深度解读人性与时代。希望麻豆a片
能多开设由不同学科老师共同执教的专题课程,围绕一个主题,从理、工、文、艺等多个维度进行阐释。在跨界融合中,我们学到的将不再是一门专业课,而是能够了解不同专业的知识,能够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需要什么,未来想做什么。
财管222班郑玉纯:一是教学模式上,减少纯理论讲授,增加案例研讨、项目式学习,让学生从“听”转向“做”;二是师生关系上,教师从“权威”变为“引导者”,鼓励学生质疑、辩论,甚至反向输出观点;三是评价体系上,弱化单一考试分数,将课堂参与、小组成果、创新方案纳入考核,真正看重能力成长。”
工管251班朱雅琦:我心目中的大学课堂是知识与思想碰撞的自由空间,而非单向灌输的刻板场所。课堂里没有绝对的权威,老师是引导者而非主导者,他们能用生动的案例替代枯燥的理论罗列,用启发式提问点燃我们的思考火花,鼓励我们大胆质疑、畅所欲言。这里的氛围轻松而专注,同学们可以围绕课题激烈讨论,也能针对疑点向老师坦诚发问,不同观点的碰撞让知识变得更加立体鲜活。
会计232班韩举华:课堂氛围是松弛且专注的,有人围坐讨论,有人在白板上梳理思路,没人因怕答错而沉默。偶尔还能走出教室,在校园的草坪上聊文学,去博物馆看文物讲历史。这里不追求“记住多少知识点”,而是教会我们“如何思考”,让每一次上课都像解锁新认知的探险。
重塑真实联结的实践课堂
课堂的生命力在于与现实的联结,学生期望走出书本,在真实场景中验证知识、提升能力。
工管231班陈羽: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,格外期待能将课堂延伸至真实企业,通过实地参观调研让专业知识“活”起来。如学习《生产与运作管理》时,组织参观本地制造企业,观察流水线调整工序,聆听负责人讲解生产效率与成本控制问题。此类实地调研并非浅尝辄止、流于表面,而是带着课堂上的问题进行细致观察与深入提问。
工管221班赵鑫磊: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课堂应是对接职场的实战演练平台。教师以企业真实案例为核心,组织分组模拟决策、商业计划书路演、模拟谈判等实战环节,运用建模和市场调研报告论证观点,甚至深入企业实地考察其运营模式。
会计231班王佳怡:理想的课堂应是知识与思维相互交融的场所。它应打破“教师单向输出”的传统模式,以问题为引导——例如在分析社会议题时,并非简单罗列理论,而是引导我们分组开展调研、进行模拟论证,使课本知识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。
工管252班杨滢可:我期待的管理学课堂能够突破传统课本的局限,紧密结合企业实战案例与行业前沿动态。比如分析新兴消费品牌的营销策略,解读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实际痛点,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落地生根。课堂应当增加小组协作探究环节,通过商业决策模拟、案例辩论等形式,切实锻炼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。
变革师生互动的研讨课堂
相较于“老师讲、学生听”的单向教学模式,当下的学生更期望成为课堂的“主人公”,在平等互动的氛围中主动探寻知识脉络,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。
创培251班王韵薇:理想的课堂应是师生共同探索的“研讨空间”,而非单向输出知识的“报告厅”。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权威,而是引导我们思考的“导游”。我期望课堂模式能够从“老师讲,学生记”转变为“课前共同设计,课上深度研讨”。我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“听众”,而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和课堂的“主角”,我们的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与培养。
工管242班方春棉:课堂氛围应轻松包容,消除“答错会被嘲笑”的心理压力,教师可以运用幽默的语言缓解枯燥感,偶尔开展小互动以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。更期望课堂能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,让我们切实感受到知识的实用价值,而非单纯为了应对考试。
会计251班刘广芳:期待能够“动手又动脑”的课堂。如专业课可以增加案例分析环节,分组剖析真实企业的项目……遇到不懂的问题,在课堂上能够随时提问,课后也能通过社群迅速得到回复。作业不再是重复性的习题或论文,换成小组合作完成的调研报告、模拟提案会更能激发学习动力;评价也不应仅仅关注分数,还应重视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进步。
工管252班吴杰铃:我心目中的好课堂是充满活力、尊重学生、促进深度学习的动态空间。要以学生为中心,尊重每个生命的独特性,包容不同的想法。其次,师生之间要保持密切互动,学生要有强烈的参与感,通过深度合作实现动态生成。
从沉浸体验到跨学科融合,从教学场景拓展到师生互动拉近,学生对课堂形式的真实表达,本质上体现了对“主动学习”“视野拓宽”“思维开放”的纯粹追求。当课堂突破物理边界、学科边界和思维边界时,学习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任务,而是充满探索乐趣的成长之旅。这些想法,是同学们内心深处对优质教育的真实诉求,也是推动麻豆a片
不断改进教学、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动力。
文字:本科教学办公室
编辑:王潇
一审一校:梁丹丹
二审二校:申 韬
三审三校:黄 晋、朱帮助